作者:普外科刘英俊医生
说到喝酒,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:千杯不醉,酒桌上称王称霸,喝到别人趴下,自己还能稳如泰山。
特别是那些滴酒不沾的人,更是觉得能练出“千杯不醉”的技能简直太酷了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种梦想真的靠谱吗?能不能通过“练酒量”让自己从一杯倒进化成“千杯不醉”?
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种场景:一杯酒下肚,有些人脸色一点变化没有,而有些人则像按了开关,脸一下子红得像熟透的苹果。
有人觉得脸红是酒量差的表现,也有人认为这是酒量好的象征。其实,脸红的真正原因藏在你的身体里,和一种叫“乙醛脱氢酶”的小家伙有关。
当你喝下一口酒,酒精会被肠胃吸收,进入血液,随后被送到肝脏加工处理。
肝脏里有一种叫“乙醇脱氢酶”的酶,它负责把酒精分解成乙醛,乙醛是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,毒性比酒精还强,会让你感到头晕、心跳加快、脸发红。
接下来,就该轮到“乙醛脱氢酶”登场了,它的任务是把乙醛进一步分解成无毒的乙酸,最后排出体外。
但是问题来了,并不是每个人的乙醛脱氢酶都“给力”,有些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低,甚至缺失,导致乙醛没法被及时分解,堆积在体内,结果就是脸红、心跳加快,甚至会感到恶心、呕吐。
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“乙醛蓄积反应”。也就是说,喝酒脸红,其实是一种身体的“警报信号”,提示你的身体在代谢酒精时遇到了麻烦。
说到这儿,你可能会好奇,为什么有些人天生缺少这种酶?
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由基因控制,而在亚洲人群中,约有30%到50%的人携带乙醛脱氢酶基因的“变异版本”。
这种变异基因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,正因为如此,喝酒脸红的现象在亚洲人中很常见,而在欧美人群中则相对少见。
喝酒脸红不仅看起来很吓人,其实还有健康隐患。
乙醛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,长期摄入酒精、反复脸红的人,食道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换句话说,每一次喝酒脸红,都是身体在提醒你:“别喝了,我扛不住了!”但很多人误以为脸红是酒量好的表现,反而会为了面子或气氛继续喝,这无疑是在给身体增加负担。
有人会问,那喝酒脸不红的人是不是就没事了?其实也不是。脸不红的人,可能是因为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正常,代谢酒精的效率高,但这并不意味着酒精对他们完全无害。
酒精本身也是一种毒素,过量饮酒同样会对肝脏、心脏、大脑等器官造成伤害。无论脸红还是不红,喝酒都应该有节制,别拿身体健康开玩笑。
很多人觉得酒量可以通过“练”来提升,喝得越多,越不容易醉。
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,酒量能不能提高,取决于很多因素,比如基因、酶的活性、身体的酒精耐受性等,而这些并不是单靠“练”就能改变的。
当酒精进入身体后,肝脏是主要的“加工厂”,分解和排出酒精是它的主要任务。人体代谢酒精的能力主要由两种酶决定: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。
乙醇脱氢酶负责把酒精分解成乙醛,而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分解成无害的乙酸。如果其中一种酶的活性不足,就会导致酒精或乙醛在体内堆积,从而让人更容易醉。
对于那些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来说,无论怎么“练”,身体都无法提高对酒精的代谢能力。
除了基因,喝酒时的千杯不醉还有可能与所谓的“耐受性”有关。
喝酒多了,确实会让一些人看起来变得更不容易醉,因为他们的身体对酒精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。
简单来说,就是同样剂量的酒精,带来的反应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,这种变化是因为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对酒精的敏感度下降了,并不是肝脏的代谢能力提高了。
换句话说,身体只是忍着没表现出来而已,但酒精的毒性并没有因此减少。
“练酒量”还有一个隐患,那就是可能会导致酒精依赖,酒精是一种成瘾性物质,长期过量饮酒容易让人陷入喝酒上瘾的恶性循环。
表面上看,这些人酒量提高了,实际上是因为身体在适应酒精的同时,逐渐变得依赖酒精。
一旦停止喝酒,就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,比如焦虑、出汗、手抖等,这种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酒精戒断反应。
更严重的是,长期的酒精依赖会对大脑、肝脏、心脏等多个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有些人天生对酒精不敏感,喝再多也不容易有醉酒的感觉。
这看似天赋异禀,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好事,这种人喝酒后感觉不到醉意,往往会不自觉地摄入过量的酒精,对身体的伤害会更加严重。
而且即使没有明显的醉酒表现,酒精对肝脏、神经系统等的损害依然在持续进行。
从医学的角度来看,酒量并不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能力,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,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,可能会引发肝硬化、酒精性肝炎、心血管疾病、神经系统紊乱等多种问题。
更不用说酒精还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,长期饮酒与食道癌、肝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。无论酒量大小,身体都在为每一杯酒“买单”。
对于白酒的危害人们都清楚,但如今有一些人反而开始吹捧红酒,说红酒中的“白藜芦醇”可能对身体有好处,但其中的科学依据究竟是什么?这类说法背后是否有权威的研究支持?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个话题。
红酒之所以被认为“健康”,主要得益于它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藜芦醇。
这种物质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,主要存在于红葡萄的皮和籽中,抗氧化剂的作用是中和体内的自由基,减缓细胞的氧化损伤。
自由基是细胞老化和许多慢性疾病(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)的罪魁祸首之一。
因此理论上,红酒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患某些疾病的风险。
关于白藜芦醇的具体作用,1992年,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提出了白藜芦醇可能具有抗癌、抗炎以及保护心血管健康的潜力。
这一发现后来被许多研究机构跟进,例如2012年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,白藜芦醇可以激活一种叫做“sirtuin1”的基因,这种基因被认为与延缓衰老和改善代谢有关。
然而,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极低,要达到实验中的有效剂量,可能需要每天饮用数十甚至上百瓶红酒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而关于红酒和心血管健康的联系,法国学者曾提出“法国悖论”的概念:尽管法国人饮食中富含饱和脂肪,但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较低。
这种现象被部分研究归因于法国人普遍饮用红酒的习惯。
不过,这一理论并非没有争议,近年来研究者发现,“法国悖论”可能还与其他生活方式因素(如饮食结构、生活节奏等)有关,而红酒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因素。
饮用红酒对睡眠的影响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,红酒中的酒精确实具有短暂的镇静效果,可能帮助部分人更快入睡。
然而,2018年发表在《酒精研究与健康》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,酒精虽然可以让人迅速入睡,却会干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(REM)睡眠。
这两种睡眠阶段对身体恢复和记忆巩固至关重要,一旦被干扰,睡眠质量反而会下降。
此外酒精还会刺激排尿中枢,导致夜间频繁起夜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喝酒后会感到睡眠断断续续的原因。
更重要的是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许多健康机构反复强调,即使是“适量”饮酒,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
2023年,《柳叶刀》上发表的一项全球研究总结了酒精的危害,明确指出,任何剂量的酒精都有可能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对于红酒的“健康光环”,研究者认为,这更多是一种误解或营销手段。
如果想从饮食中获取白藜芦醇和多酚类化合物,吃新鲜的葡萄、蓝莓、覆盆子等水果是更健康的选择。
这些食物不仅富含抗氧化剂,还没有酒精带来的副作用。此外,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根本之道。
红酒也好,白酒也罢,说它们能“强身健体”“助眠安神”,听起来挺美,但真相却没有那么单纯。
无论是想通过“练”酒量来千杯不醉,还是试图靠一杯红酒换取健康,这些都不是身体所能真正承受的负担。酒精的毒性始终存在,每一杯都在透支未来。
所以,不如换个思路,别拿身体为别人的面子买单。喝酒伤身,敬健康一杯清茶,或许才是你能给自己最大的尊重和爱护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